跑完全马,终点线的气氛像过年一样热闹,大家都在浏览手里的号码布,是不是也会顺带收到一个纪念品——奖牌?本篇就像带你逛一场跑步版的***,扒清奖牌到底怎么发、谁能拿、什么时候能拿,顺带插科打诨,让你边看边笑,边学到干货。
先把问题定个底线:在大多数正规赛事中,只要你正式完成全程并通过终点,基本上就会得到 finishers medal,也就是完赛奖牌。这是一种常见的、被广泛默契认同的做法,目的很直接——表扬你完成了长距离的坚持和毅力。
但其实并非铁律。部分赛事会在奖牌发放上加上一些条件,诸如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报名名单中、或者在 expo 领取环节现场领取凭证,否则就需要额外的条件才能拿到。还有一些赛事把奖牌与参赛包裹一起发放,或者设置寄送选项,没领到奖牌也有可能是你错过了 expo 的领取窗口。
当然,DNF、DNS这样的情况当然不会发奖牌。你可以把这个想象成体育圈的小贴士:没有跑完就没法把奖牌带走,奖牌就留给真正完成目标的人。若途中因伤或天气恶劣退赛,也可能错过奖牌的领取点。
不同赛事的奖牌风格也各不相同。全球大型马拉松常以重量、材质、色泽和城市地标为设计主线,奖牌通常带有当年赛事的标志和纪念元素,像一枚随身的城市记忆。地区性比赛也会在设计上做出本地风味,但核心仍然是留存给完赛者的那份荣耀。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赛事加入多元化的奖牌形态,甚至出现虚拟奖牌、电子证书、可持续材料制成的纪念品等新玩法。这意味着即便有人因为疫情、搬迁或航班延误无法现场领取,也能以另一种形式永存记忆。
奖牌的领取方式也很关键。大型赛事通常设在终点广场的奖牌区、或者 expo(赛事博览会)现场。你需要携带参赛号码、身份证等证件,或者用专门的领取凭证。如果你是海外参赛者,很多赛事也提供邮寄服务,当然要额外支付运费。
想把奖牌拿到手,还要注意一件事:你拿到奖牌并不等于你拥有完成个人目标的唯一标准。有人追求的是个人更好成绩,有人追求完美分组,奖牌只是一个附带功效。无论你是打卡式跑法,还是以慢速慢活的节奏完成,奖牌都记载着你的路线与汗水。
奖牌设计趋势还在演变。以往的金属光泽、镀银镀金、刻字等传统元素依然存在,但更多颜色、主题和材料的尝试也在增多。从再生金属、木质、树脂到可拼接的收藏式奖牌,跑友们不用抱怨奖牌太单调,它们越来越像一场个人的收藏品展览。
关于领奖地点,还得看你关注的是大牌赛事还是小众赛事。有些赛事会把领取和起跑证配套,确保同一个名字不会因为错拿奖牌而混乱。现场领取时,工作人员通常会核对信息、给出领奖单、并提醒你若错过了领取时间可能的补救办法。
在新手阶段,最常见的误解是:跑得更慢就拿不到奖牌。其实大多比赛并不是以速度作为唯一门槛,完成距离就是关键。但是确实有些赛事会对前几名、分年龄段的获奖者设置额外奖牌。记得在报名时查清楚相关规定,别把自己想象成“没跑到就没奖牌”的角色。
准备阶段也很重要。训练计划、体能储备、补给策略、赛前睡眠,这些都直接影响你是否能在正式完赛并顺利领取奖牌。把领奖信息也写进日程,大型赛事通常在赛前50天左右就会公布领取流程,别等天一亮才慌张跑。
官方渠道是你最可靠的来源。赛事官网、APP通知、官方社媒、FAQ页面,任何关于奖牌数量、领取时间和领取地点的变更都会先在这些渠道发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信息齐全就能避免临场慌乱。
另一个常见的点是奖牌的实际重量和耐用性。很多人担心奖牌会不会太重,或者在日常使用中容易掉落。其实普通的完赛奖牌通常有较好的耐用性,配套的收纳盒和挂绳也很实用,跑完后拿起它的之一反应往往是“我真的跑过这段路”而不是“它有多贵”。
如果你已经决定参加某场马拉松,把奖牌纳入备忘清单是个聪明的小动作。除了报名和训练计划,你还可以把领取时间贴在日历中,准备好身份证件、夹克、背包和防晒。新手更应提升预判能力:若遇到天气突变、领物区拥堵,保持冷静、按步骤处理,就能把奖牌拿在手里,而不是把自己变成路人甲。
现在的你可能在想:全程马拉松完赛就一定能拿到奖牌吗?谜底其实藏在你身边的汗水和路线里。脑筋急转弯来啦:如果你真的拿到了完赛奖牌,到底是奖牌记录了你跑过的路,还是你跑过的路把自己变成了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