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纳哥有哪些美食啊,吃货求推荐
塔基锅 (Tagine)
库斯库斯 (Couscous)
路边摊(Zaalouk)
Fish Chermoula
Harira
Pastilla (Chicken or Pigeon Pie)
Makouta
Khobz
蒸羊头
辣沙丁鱼
薄荷茶
Brochettes
蜗牛汤
Tanjia
我想问一下摩洛哥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一、语言
在摩洛哥,英语这一国际语言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曾是法国和西班牙殖民地,摩洛哥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法语,很多人选择的第三语言是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公立学校高中才开始教授英语,60、70年代的那辈会说英文的很少;年轻一代能听懂英语和用英语基本交流全因卫星电视台循环播放好莱坞电影。路标、建筑、菜牌、当地人口语,都是阿语+法语,老妹你这中国式英语恐怕不太受用。
你姐虽然虎胆生威,但初到摩洛哥那年,阿语法语都不太熟练,怀抱翻译级别的英语也处处碰壁。试过在士多买姐夫的剃须泡沫被坑一半钱,回头找人算账不但要不回差价还被奚落。试过听不懂广播搭错火车方向,一路红尘滚滚搭去机场......所以请你旅游前,安排好行程、住宿,这里不是欧洲东南亚,不适合初次就即兴游。
也建议你下载一个法语助手等语言APP应急,同时记住一些常用阿拉伯语:
你好=Hello=SalamAlikome,萨兰妈里贡
谢谢=Thankyou=Choukran,舒克兰
不用了,谢谢了=NoThankyou=LaChoukran,辣,舒克兰
(这句很有用对于在菲斯古城马拉喀什强行要做你导游的人,请重复10遍)
在哪里=Whereis…?=Feen...?读音是fin
以上中文只是举例音译,请自己到翻译软件听原音,并多备用常用语。
二、风俗习惯
摩洛哥是穆斯林国家,去之前请了解清楚他们的饮食习惯,避免冒犯他人宗教信仰。伊斯兰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所谓佳美除一般通常理解的色、形、味或营养滋补外,更主要的是指该食物的洁净与性格穆斯林是讲卫生与卫性的,正可谓食以养性(一看颜值,二看品性)。举凡食草类动物其性善,其食洁,如牛、羊、驼等。而尖齿、獠牙的食肉类动物或食腐尸、腐食之动物其性贪、恶,其食污,如猪、狗、乌鸦等。貌俊、性温、洁净可食,貌异、性恶、污秽不食。
1、穆斯林饮食,不止禁吃猪肉,连狗肉、猫肉、青蛙肉、家驴肉也不能吃,另外饮酒也是一种很大的罪过。安拉在《古兰经》中说:信道的人们啊!饮酒、***、拜像、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
2、穆斯林不吃自死物和动物的血液。要求宰食活的动物,宰杀者必须是穆斯林,诵念奉安拉之名,屠宰要宰喉部,减少动物痛苦。安拉在《古兰经》中是: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抵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
3,关于水产类,根据真主的启示:海里的动物和食物,对于你们是合法的,可以供你们和旅行者享受。总而言之,摩洛哥主要的肉类是牛肉、羊肉、鸡肉、鱼类、蔬菜、五谷植物、水果没有清真之分。
1.摩洛哥日常主菜:库斯库斯,塔津均以炖为主,蔬菜加大块肉类(招待客人时炖纯肉)加胡椒粉、甜椒粉、姜粉、孜然粉等调料炖30min——到茶靡花开(肉烂菜糯),肉质温软丰腴,蔬菜入口即化;但中餐以快炒为主,蔬菜清脆,肉片软滑。
2.除了炖肉,其次最常见的是烤肉,烤羊烤鸡烤香肠,你得试试烤羊肝(媲美鹅肝尤其用脂肪包着烤)。摩洛哥的鱼除了炖就是烤和油炸,虽然我爱老妈的清蒸鲤鱼,但你去海边小镇时,依然推荐点西班牙海鲜饭和各类烤鱼,足料,新鲜,风味独到。
3.摩洛哥以面食为主,不管去哪里吃饭都会有大饼或者薄饼。而且满街都是咖啡馆和烘培店。14DH就能喝一杯上好的咖啡,蛋糕面包繁花似锦,纯天然无添加,满货柜都有蜜蜂在叮(是的,蜜蜂,蜜蜂,蜜蜂),30天让你不再迷恋英式下午茶。
4.摩洛哥的汤,如最有名的harira,无论如何都要是稠稠的(即使不稠也会加入面粉兑稠),而我们广东人喝惯了滋补清汤(尽管你姐夫说那是热开水,微笑脸)。
5、摩洛哥本土水果虽不多,但蜜瓜、橙子、樱桃、草莓、仙人掌果便宜香甜值,满大街的天然果汁店超美味绝对值得试,可惜我最爱的菠萝和芒果变成了进口贵货......
6、摩洛哥零食类少,可能因为蛋糕甜点太多的关系......果脯一般拿来做菜,肉干、紫菜、蚕豆、_喱、腌制品没有,饼干99%是甜的。你来的时候麻烦帮我也捎点零食。
你姐好歹也师从法国大厨,出厅堂时也能烧一手摩洛哥菜和西餐,但还是天天盼着大使馆做活动能来一顿正宗中国菜。如果旅程太长,怀念家乡味,大城市都有KFC和MacDonald。大型超市比如Marjane,或者Acima,找到卖酱油的货架,同一货架通常有方便面,3迪拉姆一包。也有粉丝、冬菇片、黑木耳等少数亚洲食品。当然,你到摩洛哥旅游,最重要还是多尝试当地美食,多认识异国朋友,摩洛哥最好的大厨是家庭主妇(高手在民间),最好的款待不是下馆子,是带你回家吃饭。
三、风俗习惯
受相邻的欧洲国家思想熏陶,摩洛哥算比较宽容。但与中国相隔半个地球,加上毕竟是伊斯兰教国家,很多行为习惯相差还是挺大,一些清规戒律需要注意。
1、再次提醒不能喝酒(起码不能公然喝)!虽然我不好这事,不过我们国人做菜最爱用料酒调味有木有?请不要脑抽在摩洛哥人显示你独特的粤式厨艺,答应我,好吗?
但并不是说所有摩洛哥人都不喝酒,只是很多人躲在家里,或者开车到海边,或者到少有的酒吧喝。一般士多是没有酒水经营权的,超市会专门开辟一较隐秘的隔间卖酒,又的甚至是在不见天日的负一层卖,都用报纸和黑色塑料袋包装好。要是被谁看见买酒或拿个酒瓶,对声誉影响很大,很多摩洛哥人觉破戒的教徒(摩洛哥人一出生便是伊斯兰教徒)不值得信赖。犯酒瘾的话请你自动滚海边(夜晚)。
2、男女最好保持清晰界线。女性如果在自己丈夫以外的男性前裸露肌肤会有诱人犯罪之嫌。未婚的男女没有订婚约定而厮混在一起会影响名声。尽管现在摩洛哥人对自由恋爱越来越宽容,但在保守的地区,女性处处"受保护"。喜事丧事招待亲朋,较传统的穆斯林会分开接待男女宾。即使是开明的家庭,如果来者是单身,一般是同性主人接待,异性的避开。摩洛哥人热情,对亚洲脸孔较新奇,你作为亚洲女性也一定会被搭讪,合照,要ins,不要以为自己有多受欢迎,好好旅游吧。
所以老妹,收拾衣物时避免露挤装低胸装透视装,最好是长裤长裙,无袖衫配个防晒小外套。套装神马的就不必了,没人在意。一切以舒适,不过分暴露为主。摩洛哥妇女除了罩衫似的传统服装Jellaba,最喜欢的就是过膝盖的娃娃装。一来她们娃娃装能修腰,二来能尽量避免裸露肌肤。
3、吃饭礼仪,摩洛哥人(其实西方人也是)对中国人吃饭时直接把骨头吐在饭桌上较反感。传统摩洛哥人吃饭用右手抓,因此能先把肉从骨头里撕开再吃。反观我们粤式茶楼,直接吐鸡骨、鱼骨等司空见惯。你姐刚来摩洛哥,在家吃西瓜,正想吐西瓜核,只见婆婆拿起刀细心地挑出西瓜核,再优雅地切开瓜肉放嘴里,此情此景,我只能默默把西瓜核吞到肚子去......另外,如果不想用手抓饭可以询问要多个勺子,但因为主菜通常要用面包蘸汤汁和肉吃,所以用手会比较方便,也建议入乡随俗。
4、摩洛哥人爱面子,招待客人一定要周到显贵。一般家庭会专门配好一套上好的茶托、茶杯、茶壶,冰箱里还常备各种糕点,供待客使用。特别讲究的家庭器具繁多,甚至会有洗手的壶和喝的茶壶,这点要注意一下。薄荷茶对大多数摩洛哥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24小时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5、摩洛哥大部分餐馆咖啡厅都是要给小费的,比如喝咖啡,结账的时候多给1块服务你的人(不是给老板或者收银台)。十几块的消费给1块小费就够了。几十的给个2块左右,别宠坏了服务员。有人热情给你带路、提行李、打点、介绍景点……最好多留心眼,通常也是要小费的,而且会死缠多要。还是那句,提前打点好住宿,不要临急抱佛脚,第一次来别以为自己能上天了,丢了我可不管。
6、有些清真寺只对教徒开放,旅客在外围参观,请不要谎称自己是教徒进去最后被轰出来(曾有国人这样做被新闻报道了)。如果进入对游客开放的清真寺参观,记得要脱鞋,胳膊和腿部最好不要裸露。对当地居民拍照时应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更多关于摩洛哥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摩洛哥的饮食、
摩洛哥菜整体的感觉比较清爽,煎、炸的食品不多,除了沙律,其它的主菜大部分用焖、煮而成,而且使用很多天然花草香料,不使用味精,是很健康和天然的食品。因为摩洛哥地处北非,而且作为法国殖民地很多年,菜式的口味受了欧洲很大影响,口味不重,比较爽口。这和其它中东菜的味厚油大的感觉相差很远。
羊肉炖豆饭
在摩洛哥,一般第一道菜都是先上一盘沙律或者水果作为开胃菜,之后便是一道含有土豆和肉类在一起的主菜。因为摩洛哥人很注重饮食的保养,诸如不饮酒、不吃很油腻的东西等等,而包含土豆在内的第一道主菜可以用来在胃中「打底」,避免对肠胃的刺激和伤害,这也是很好的一种饮食习惯。这道羊肉炖土豆是在一种特殊的摩洛哥陶制厨具之中烹调出来的,用的是穆斯林羊肉,通常都要炖几个小时直到羊肉酥烂为止,如果评价它的味道就是原始的做法,原汁原味的羊肉。
咸橄榄炖鸡肉
由于摩洛哥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吃的所有的羊肉、鸡肉等等都是经过「向」之后宰杀的(穆斯林的向祷告仪式),认为这样才是对动物尊敬,吃起来才能心安理得。橄榄是非洲的特产,当作调味品用在肉菜里可以压制肉类原本的腥味,让味道更鲜美。这道橄榄炖鸡也是一样的道理,把鸡肉同橄榄放在特制的器皿中煮很久,直至把骨头里的水都带到汤里,吃完鸡肉,香浓稠厚的汤汁还可以用来蘸面包吃。
COUSCOUS手抓饭
酷司酷司是摩洛哥的一种主食,这是根据摩洛哥大厨的发音写下来的,其实就是「中东米」,在一个深口大盘里装上北非的米食——粗粒小麦粉,用鸡汁蒸熟后轻敷陈年奶油再蒸,反复三次,鸡汁的甜、奶油的香郁都入渗后才将各式肉类、蔬果、汤汁淋上,米饭最后看起来黄橙橙的,像小米饭一般,「酷司酷司」吃到口里感觉松松软软,没有特殊的味道和感觉,不觉间就吃下小半碗。虽然摩洛哥仍旧保持传统的「手抓饭」说法,但是现在人们早就已经使用碗碟和刀叉来吃了。
摩洛哥人喜欢吃用小麦粉加上清水、橄榄油、肉汤、牛羊肉、蔬菜等做成的家乡风味“古斯古斯”和鲜美郁的“烤全羊”、“烤鱼”、“烤虾”等,这些也都是他们迎待客的佳肴。他们习惯用盐腌渍橄榄果,认为腌渍出来的橄榄果别有风味。他们酷爱饮茶,一般他们都喜欢在绿茶中加些白糖和新鲜的薄荷叶,每天要饮4至5次,每次的饮量还都挺大。他们对中国菜肴很喜欢;他们除在公共场合有时使用刀叉为餐具外,一般都习惯于用手抓饭吃。
摩洛哥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①注重 讲究菜肴的香、脆,注重菜肴的丰盛。
②口味 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辣味道。
③主食 以面食为主,喜食摩洛哥式面包。
④副食 喜欢牛肉、羊肉、鱼、虾等;蔬菜喜欢黄瓜、西红柿、洋葱、土豆等;调料爱用橄榄油等。
⑤制法 对烤、煎、炸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⑥中餐 喜爱中国的鲁菜、川菜、粤菜。
⑦菜谱 很欣赏冷拼盘、番茄牛肉、烤鸭、烤羊肉串、煎牛肉扒、炒里脊丁、糖醋鱼、炒什锦、香酥鸡、烤全关等风味菜肴。
⑧水酒 不饮酒,喜喝酸牛奶、咖啡、桔子汁等,尤为爱喝茶,最爱喝中国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建瓯水仙”、“碧螺春”等。
⑨果品 爱吃西瓜、香蕉、桃等水果;干果爱吃花生米等。
礼节礼貌
摩洛哥人与客人相见和告别时,一般都惯施拥抱礼,握手礼也较为普及。摩洛哥女人与宾客见面时往往施屈膝礼。
一般礼仪
在进入摩洛哥人家里前,你应主动提出脱鞋,在进入清真寺时则秘须脱鞋。
称谓与问候
握手是习惯,不过朋友之间通常以亲吻相迎。
约会与准时
事先约会是可取的,虽然摩洛哥人很少遵守时间。
款待与馈赠
摩洛哥商人会邀请你去他们家中作客,大摆筵席,持续吃上好几个小时,但你很少会见到他们的妻子。
最好不要对主人的某件所有物大加赞美,他可能会感到按社交惯例不得不把它奉赠给你。
禁忌
摩洛哥全国绝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人信奉摩洛哥和犹太教。摩洛哥人受宗教的约束,一般都不饮酒;也很少有人吸烟;进屋有脱鞋之俗,未经主人许可,不脱鞋是不是进入其宅屋的;进清真寺必须脱鞋。他们宴请宾客前后要上茶三次,以示礼貌。客人到这里则应“入乡随俗”,否则,便会被认为不礼貌。他们对“13”有反感,认为“13”是个消极的数字。他们忌讳白色,认为白色象征着贫穷,白色衣服最令人厌弃。摩洛哥的妇女只能偷偷地吃鸡蛋。如果当着丈夫的面吃鸡蛋,会被认为干了一件败坏风俗的丑事而遭到谴责。摩洛哥人禁食猪肉,也忌讳使用猪制品。他们一般不爱吃红烩和带汁的菜肴。
摩洛哥杏仁:食材明细
4人份
3汤匙 黄油
1汤匙 红糖
3分升 杏仁
1茶匙 孜然
1茶匙 辣椒(辣椒粉)
一小捏盐
1茶匙 肉桂(有肉桂粉,没有的话肉桂棒用锤子打碎成沫)
煎锅预热,并添加黄油。 2
添加杏仁,红糖,辣椒,孜然,肉桂拌匀,迅速取出。(1分钟快炒) 3
在烘烤纸放入杏仁。在200度的烤箱里烘烤约10分钟后即可食用。 小贴士
可美国大杏仁替代,或是加入花生或其他坚果在一起都可以。
摩洛哥风味榛子炒饭:原料(1人份):
一杯煮熟的中东米(couscous)或是quinoa(在北美会比较好买到) 5-10颗烤熟的榛子半杯切成小丁的胡萝卜一个鸡蛋(或是两个蛋清)半杯芹菜丁少许青葱少许盐 适量橄榄油
调味料:
少许孜然粉少许月桂粉(可选)少许辣椒粉(可选)少取姜黄(可选)
做法:
1、鸡蛋打散加少许盐炒好备用;
2、青葱切成末备用;榛子取几颗切碎(不要太碎),留几个完整的最点缀;
3、不粘平底锅放适量橄榄油(半大勺到一勺,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定),放一半青葱炒香后再炒胡萝卜丁,大约3、4分钟后放芹菜丁;
4、再炒2分钟后加煮熟的中东米,加适量盐,翻炒半分钟,再放入榛子(碎的和完整的)、炒好的鸡蛋、孜然粉、月桂粉和辣椒粉,炒拌均匀;
5、出锅前放剩下的青葱就好了。
花样:
1、最后可以放些山羊奶酪碎或是blue cheese(不过味道会比较重);
2、也可以用小米或是混合谷物来做(比如小米、大麦、高梁等等)。
摩洛哥金瓜羹的材料:主料:• 胡萝卜2跟彻碎 • 3斤(1.5公斤)小金瓜,去皮去子,彻成6公分方块 • 豌豆(yellow split peas, 有点像黄豆)1/3杯(70克) 辅料:• 橄榄油60毫升(1/4杯) • 大葱1根,只用葱白部分,彻碎 • 大蒜3瓣彻碎 • 红朝天椒1颗彻碎 • 桂皮1小片 • 姜彻碎 • 1-1/2匙 • ½个柠檬汁 • 香菜碎2匙 • 奶油3-4匙
1. 将锅下油加热,爆香大葱,大蒜,加2匙盐,2-3分钟后加入辣椒,桂皮,姜和小茴香继续炒1分钟。再加入胡萝卜,金瓜和豌豆。
2. 到进1.5公升水将其煮开,调致慢火煮到豌豆软化(大约40-50分钟)
3. 将桂皮从汤中取出,加柠檬计,将汤到入电动食品搅拌器里,搅成糊状。让后再倒回锅里加热。 喝前撒上香菜和奶油。
可以将从金瓜掏出的金瓜子撒到碗上装饰用。
摩洛哥橄榄鸡植物油 2汤匙
洋葱 2个,切碎
干生姜粉 1/2茶匙
红柿椒粉 1/2茶匙
整鸡 1只,切成几块
水 450毫升
柠檬 1个,挤汁
盐和现磨黑胡椒 适量
绿橄榄 500克,去核
1. 将油放入一个大煎锅里预热。加入洋葱,并撒上生姜和红柿椒粉炒,直到洋葱变棕色。
2. 将鸡肉放在洋葱上面。加水,柠檬汁,盐,辣椒粉和橄榄盖住鸡肉。慢煮约1小时,或直至鸡肉煮熟变软。
摩洛哥风味炖鸡:去皮,去骨鸡胸肉 500克,切方块
盐 2茶匙
洋葱 1个,切碎
大蒜 2瓣,切碎
胡萝卜 2条,切片
芹菜 2棵,切成小块
新鲜生姜 1小块,切成末
红柿椒粉 1/2茶匙
孜然粉 3/4茶匙
干牛至 1/2茶匙
辣椒粉 1/4茶匙
姜黄粉 1/4茶匙
鸡汤 350毫升
番茄酱 250克
罐装鹰嘴豆 400克,沥干水
西葫瓜 1个,切片
柠檬汁 1汤匙
制作方法
1. 将鸡肉用盐腌一下,然后放入一个大平底锅,用中火将鸡肉煎黄,直到几乎煎熟。铲出鸡块,搁一旁备用。
2. 将洋葱,大蒜,胡萝卜和芹菜放入煎过鸡的平底锅里一起炒。当菜变软时,加入生姜,红柿椒粉,孜然粉,牛至,辣椒粉和姜黄粉;一起炒1分钟左右,然后混入鸡汤和番茄酱,炒匀。再把煎过的鸡肉块放回锅里。将火调小,让混合物煮约10分钟。
3. 加鹰嘴豆和西葫瓜入锅里,煮开后将锅盖上,小火再煮15分钟,或直至西葫瓜煮熟变软即成。加柠檬汁炒匀即可享用。
摩洛哥式中东米酿甜椒 :食材:中东米300克,葡萄干50克,杏仁50克,甜椒2个
调料:橙汁300克,肉桂粉10克
原料采买:中东米即Couscous,外贸超市都有出售。甜椒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颜色的。
做法:
1、把甜椒洗净放入烤箱以220摄氏度烤15分钟,拿出切半去籽备用。
2、橙汁煮开,关火的同时,倒入中东米拌匀焖5分钟。
3、余下的食材和调料在大碗里拌匀后倒入2,继续拌匀。
4、将3填入1即可。
烹饪心得:只需控制好烤制的时间长短即可,因为不同的烤箱即使是按同一温度,烤制的结果都不一样。
摩纳哥的一些风俗,人文,以及展馆的英文介绍
壮族的节日
吃立节
“吃立节”是龙州、凭祥一带壮族特有的节日。据说中法战争时,当地壮族人民因忙于抗击外国侵略者而顾不上过春节,直到正月三十才凯旋而归。为了庆祝胜利,补过春节,当地人便把每年正月三十作一个节日来过,此后相沿成习。
歌婆节(歌墟)
壮族人民的歌婆节一般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五月十二举行。它是壮族地区传统性的群众活动。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届时,青年男女从各地汇集在固定地点,每次一天或数天不等,一般有数百乃至数千人参加。各三五成群互相对唱,这一组同那一组问唱,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并多是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据文献所记,“歌墟”始于宋代,明代的“歌墟”已与今接近。
娅拜节
广西者宁、索乌的壮族每年4月属兔的那天,都要杀一头牛、一口猪、两只鸡和48条鱼,到娅拜山上祭奠壮族传说中的妇女娅拜,礼仪十分隆重。相传,娅拜是壮族山寨的头领,她率领百姓与压迫他们的官兵打仗,失败后被残杀。众人把她埋在高山之巅,并将此山定名娅拜山。每年到她遇难那一天,壮家人都要祭奠她,表达怀念之情。
苗族的节日
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节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苗族妇女缠头梳妆准备参加“四月八”庆祝活动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贵州台江苗族同胞喜过独木龙舟节
龙船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贵州苗族姊妹节举行“牛王争霸赛”、姊妹节竞渡赛龙舟
苗族人家欢度敬桥节 苗家“春社”日 浪漫相亲时 苗家欢度“新禾节”
藏族的节日
节庆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历为阴阳合历,以“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阴阳配合十二生属系年,每60年一周,以阴火兔年(丁卯)为始年,月有大、小建,一般三年置闰;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藏历正月十五,当地群众有观酥油花灯的习俗。4月15日纪念佛诞和唐文成公主入藏的吉日良辰,民间举行庆祝活动。藏族的节日还有萨噶达瓦节、雪顿节、花灯节和望果节。
藏历年 每年藏历正月初一。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除夕时打扫卫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团(类似于饺子),在面团里分别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种东西都有一种不同的说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团,说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肠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团者,表示他心肠软。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区都要进行宗教法会活动。
“雪顿节” 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原意为“酸奶宴”,届时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来又增加了演藏戏的内容。雪顿节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壶、保温瓶,带上食品到风景优美的地方饮茶喝酒。
“望果节” 在每年秋收以前,过望果节时要互相宴请并进行各种野餐活动,以迎接秋收。还要过“沐浴节”、“降冬节”等传统节日。
苗族:
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苗族妇女的衣着美观、大方,大襟上衣绣有花饰图案,下身穿百褶裙,犹如开屏的孔誉尾,非常富有民族特色。苗族妇女的服饰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苗族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虹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有自然崇拜、祭祖习俗,部份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恋爱:跳月也是苗族青年男女很喜欢的一种活动,一般在春秋两季的佳日举行,这种活动实际上是青年男女的择偶盛会。跳月时,男女青年酣歌狂舞,各选所欢,互相求爱,因此又被人们称为恋爱舞。皓月当空的夜晚,苗家的青年男女吹着芦笙,摇着小铃,唱着情歌汇集到了跳月场。小伙子们吹着芦笙排成一排在前面,姑娘们摇着小铃排成一排在后面,按传统的规矩和动作开始跳舞。在芦笙和铃声的伴奏下,队伍不断地变换队形和动作,时而结成几个大圆圈,时而变成花瓣状,时而穿梭来往,时而插花交错。共间夹杂着姑娘和小伙子的歌声,欢笑声和惊叫声,场面十分热烈。跳舞的时候,男女间可以嬉笑逗趣,小伙子可以把芦笙吹到姑娘面前求爱,甚至可以用舞蹈动作碰撞对方,以此逗趣。姑娘可以在舞蹈中用绿巾包裹的小花球投掷自己看中的小伙子,一次不行,可以投掷二次、三次。场内的人们跳累了,可以坐到场外休息,场外围观和休息的人们又来接着跳,这样轮流着一直跳到天亮。这期间,青年男女可以到场外的草棚里去吃东西、喝米酒,也可以坐在场外互相对歌,也可以跟刚刚结识的舞伴窃窃私语,谈情说爱,也可以邀约自己的恋人到场外的僻静处去互表衷肠,盟定终身。总之,一夜跳月下来,都有不少苗家姑娘和小伙子成为恋爱人。有的终成眷属。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几禁忌:参加苗族的婚礼、丧礼,应和当地人一样,带点钱物表示祝贺或哀悼。在丧礼中,收到了客人的财物后,一 群孝儿孝女将向客人行跪拜礼敬酒,表示深深的谢意。客人不论喝多喝少,都要接过他们的酒杯,否则被视为无礼。
苗族妇女生了小孩以后,忌讳外人进入,特别忌讳穿雨鞋和孕妇进入。家有产妇,都要在门前悬挂一顶破草帽或在屋外岔路口插上一枝绿树枝,以示谢绝外人进入。如果不慎闯入产妇家,主人会端出一碗水让客人喝。客人应该把水喝干,切记不能把喝不完的水倒掉。如果客人穿着雨鞋闯入产妇家,临走时主人让客人把鞋脱下倒拎着出门,客人应尊重主人的请求。苗族习惯,产后3天之内闯入产妇家者叫"踩生",踩生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做孩子的干爹、干妈。作为礼节,临走时还应留一点钱物给孩子,以后还要记住这个干儿子或干女儿。如果婴儿日夜啼哭或经常生病,苗族认为应该给婴儿寻找保爷、保娘。寻找保爷、保娘有两种方法:一是择算好吉日,在家等待,3天之内到家里来的第一个人,就是孩子的保爷或保娘;二是择吉日,背着孩子,抱着大公鸡,拿着香、纸等,到溪流桥边搭上新桥,等待第一个过往的行人。能够撞上苗族人家请保爷、保娘,据说是彼此的福气,客人不应拒绝,应接过孩子,说些祝福的话,给孩子取一个如意的名字,接受主人家的酒肉款待,临走时给孩子留下点财物做纪念。
回族:
元世祖忽必烈率军攻陷大理后,有不少中亚、西亚和新疆等地的回族军民和贵族来云南定居。元朝时在云南任平章政事,掌握全省军、政、财、文大权的赛典赤瞻思丁就是回族。
普遍使用汉语的语言、文字。住房、服饰等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在云南农村的回民,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兼营小商业和手工业,生产工艺水平都比较高。
绝大多数的回民信仰伊斯兰教,遵循教规,风俗不吃猪肉,以牛、羊、鸡肉为食。
回族节日主要有"尔仪"(开斋节)、"古尔邦"(宰牲节)和"圣纪"(圣会)等
节日: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教历九月为斋月,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 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礼仪及禁忌:
1、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待人热情诚实,保持着讲礼貌的好传统。回族亲友相逢,以喜悦的面容相待,互道"色俩目"(即互相问好)之礼。
回族是一个非常好客而热情的民族,有着"持家从俭,待客要丰"的优良传统,重视待客礼节。当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让座,献上香茶。当南主人与客人愉快交谈时,女主人则到厨房准备丰盛饭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谦让年长者如坐上席。上饭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盖碗茶。倒茶水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递。这样做,一方面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双手接茶盅。进餐时,上席长者先动筷子,其他人才能进食。席间,不说污言秽语,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气,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乱搅动,要小口进食。饮水时,不连接吞咽,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饮。当客人道别时,回族总是满脸笑容,并一再挽留,一直将客人送出自家大门。 在回族村寨,当别人请你作客时,要答应他,不能随便谢绝。如有特殊情况不能应邀,要讲清原因,表示谢意。
回族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进入清真寺忌抽烟。忌食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间不用禁忌物来比喻。
蕴涵于回族民居文化现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礼仪,为我们揭示了云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蕴。在许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间里,是绝对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动物的图画、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绝对不看阴阳、风水的,他们至多选择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阴朝阳,喜好平坦、宽敞、干燥,忌低洼潮湿和易遭山洪水流冲刷处。民居大门一般禁忌向西开,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变通。回族民居内部的布局分配体现"以西为贵",西房通常为老年人居住,西墙是老年人在家礼拜时面对的地方。当老年人做礼拜的时候,切忌旁人从正在礼拜的老人面前走过。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
开斋节,在伊斯冀汤��乱蝗铡=倘站旁挛��拢�庹�?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新月,则再封斋1日,共为30日,第二天为开斋节。
古尔邦节,时间为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 圣纪节,时间是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
3、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回族婚姻一般实行族内婚,少数与其他民族通婚者,原则上要求对方随回族习俗生活。斋月一般不结婚。
回族把人的去世称做"归真",实行土葬、速葬、薄葬。土葬送葬时众亲友争抬"金匣",不穿孝衣,不戴孝帽、黑纱,不哭丧,不鸣鞭炮,不搞吊孝活动。
布依族早在元明时期就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从清代初期至本世纪50年代,封建地方经济已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布依族崇拜祖先,有的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
节日除了同汉族相同的"春节"、"端阳"、"中秋"外,还有极富本民族特色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和"六月二十四"等节日。
布依族妇女善于纺织和刺绣,蜡染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色调淳朴、图案独特,深受各族人民的欢迎。
参考资料: